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 尊龙凯时ag旗舰 > 新闻中心 > 地方动态

赤壁:打造相遇赤壁入职无忧就业工作品牌 -尊龙凯时ag旗舰

来源:赤壁人社局 时间:2024-08-05

近段时间,遇见赤壁,入职无忧通过新媒体、各级媒体等方式的宣传引流提升了政策公众知晓度;专场招聘现场、零工驿站求职、咨询的人员络绎不绝;直接入职、培训入职、考察入职三类就业场景如火如荼;维达力、壹嘉服装、东一服饰、康养等企业拿出600多个岗位;《赤壁市产业工人免费带薪培训方案》出台;2000名求职者通过有呼壁应”“我要去赤壁平台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即将入职上岗……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赤壁市城镇新增就业412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674人,吸引937名高校毕业生回赤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1133人,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682万元,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

秉持“职达家门,为企解忧”的服务理念,线下建立系列招聘、零工驿站等四大服务平台,实现用工单位和求职者匹配的桥梁功能。

14个“零工驿站”实现“快速找人、快速上岗”

“这个岗位时间灵活、对学历要求不高,只要有c1驾照三年驾龄,而且离家近。不耽误自己小事业的同时,每个月还能赚3000多元,现在我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快递小哥张强,一直做着送快递的工作,但工资不高。近日,他通过“零工驿站”又找到了一份老兵代驾的工作,十分欣喜。

走进赤壁市赤马港街道(社区)服务站“零工驿站”,招聘专栏上贴着招聘小程序二维码、零工驿站微信群二维码。驿站工作人员王原丽说:“企业招聘信息每周都更新。有谁看到觉得适合自己的岗位,我们就‘点对点’帮着推荐、对接。一时没有合适的,就帮他们登记求职意愿。找工作的葛女士填完求职信息不到半小时,我们就帮她联系到了一份既能兼顾照顾小孩又在家附近较为心仪的工作,她除了点赞还介绍自己的闺蜜来这里求职。”

通过“零工驿站”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岗位的群众不在少数。而他们所点赞的“零工驿站”,是市人社部门利用互联网、“有呼壁应”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网上零工市场,为求职人员及雇主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的线上服务平台。截至6月底,在城区和乡镇联合打造线下零工驿站服务平台14个,城区站点5个、乡镇站点9个,线下共接待灵活就业人员163人次,线上共发布岗位759个,浏览量712109次。搭建起灵活就业人员就近就业的“暖心桥”。

44场“春风行动”推动用工与求职“双向奔赴”

“赤壁市举办‘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一场接一场,涵盖了多个行业。同时,还有专门的零工市场招聘,为求职者提供短期就业的多种选择。”市就业局负责人说。

该市以2024年“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为起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多频次在云上直播平台、抖音平台等途径组织招聘会,采取“大数据+铁脚板”的服务模式,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确保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线上线下沟通就业供求信息,化解企业招工难和务工难,促进灵活就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共举办44场招聘会,求职登记人数6444人次,达成意向1987人。

十大“就业+”服务保障 让就业者“无忧”

在赤壁市赤马港镇亿凤生态养殖场内,一台台电气自动化设备沿着设定好的轨道,对鸡舍里的蛋鸡进行喂料、喂水、清除粪便、调节室温等工作。

亿凤生态养殖的创办人叫孙露,是一名85后退伍军人,2014年返乡创业,在自家空置多年的老房子外建了一座小型养鸡场,随着养殖场的经营效益越来越好,为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孙露获得了15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后,建起了“智慧养鸡厂”日产蛋2万枚。

如何围绕以人定城、以人定产,扩大人口集聚规模,更好带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该市进行了有益探索,研究出台十大“就业+”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就业+岗位+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区+生育+权益+金融+资产”,进一步增强了就业人员的“获得感、安全感、归属感”。

在以就业为抓手全力推进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动员部署大会上,市人社局、“双集中”工作负责人黄运华以“就业+岗位”“就业+住房”保障作了重点分享。她介绍,对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来赤就业分别给予企业和个人1000元/人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来赤就业给予1500-10000元/人/年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对符合相关规定吸纳或招用脱贫人口和退役军人的企业给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就业补贴。不断放宽创业担保贷款行业限制,全面拓宽赤壁市创业担保贷款行业受理范围;对符合相关规定的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人员在赤创业的给予5000元/人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和不超过30万元的个体经营创业担保贷款和不超过5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服务保障、人才引进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提供30余项具体支持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别给予每人每年最高2.4万元、1.2万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连续补贴5年。

在“就业+住房”保障方面,因人施策,采取保障房、“政府+个人”租赁住房、“国企+个人”股份制共有产权房等方式,形成“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的住房保障模式,打好住房保障组合拳。持续开展助力回家团聚公益活动。深化区域协作机制,服务区域发展布局,围绕武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点,有组织地接送返乡归家、外出务工,做好回赤期间与家人(留守儿童、老人等)的服务工作。

市长葛军在调研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作中谈道,“双集中”要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镇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品质。要坚持“为民、便民、安民”原则,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推进建设、管理、治理,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要以“就业+”为抓手抓好要素保障,明确政策边界,做好政策评估,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合理打造就业服务场景,重点紧盯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吸引更多的返乡人员在家乡就业。

构建“1+3+2”现代制造业体系,为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7月23日上午,2024年湖北人才周咸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赤壁)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同步开展了人才工作考察交流、第一届中国空间感知与计算先进技术研讨会、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等交流研讨活动。

赤壁市副市长王辉谈到,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赤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围绕做强城市、做大产业、做多人口,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构建“1+3+2”现代制造业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有力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至2027年,高新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地均产值达到290万元/亩,“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率达到20%。

结合赤壁市“三国赤壁文化旅游名城”“全国汽车表面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赤壁青砖茶产业基地”“全国智能无人系统测试中试转化基地”“武汉都市圈研学和康养基地”功能定位,集中发展中伙生态产业园和陆水循环产业园,对标国家级高新区的标准,继续拓展空间、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健全机制,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推动关联产业向园区集聚。构建“1+3+2”现代制造业体系,做强汽车表面新材料核心产业,做好赤壁青砖茶、清洁能源、水上应急设备3个特色产业,做大纺织服装、食品饮料2个传统产业。该市大力开展引才纳贤工程,积极推进智慧就业平台建设,“秒接”企业和求职者需求,全面推进直播带岗、企业推荐服务。线下,多频次、多形式举办“引才专列”--武汉大学、“百县进百校”校招,以及月度重点群体就业专场等一系列现场招聘会。6月15日,赤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咸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50家优质重点企业提供近1000个就业岗位,涉及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产业,现场接待咨询人数468人,应聘人数203人,达成就业意向和现场录用共计111人。

目前,赤壁市特色劳务品牌成为推进就业的“金字招牌”。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已被认定为湖北省第一批劳务品牌领军企业,带动35000人就业。赤壁市创咖电商孵化园已成功申报咸宁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带动276人就业。赤壁市3个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带动就业216人次,其它10余个劳务品牌成为促就业的有力支撑。

赤壁市委书记董方平表示,“双集中”发展是解决“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的关键举措,要全力做到“五个坚持”形成“五个大格局”,把赤壁打造成“双集中”的典范城市样板。

坚持党建引领。抓好“共同缔造”活动契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神经末端”,充分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引领作用,发动社会力量全面落实十大“就业+”保障服务,把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把创新性工作做好做优,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大格局。

坚持人为核心。聚焦人这个核心要素,以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为切口,加快人口就地城镇化,引导农村人口梯次转移进城、外出务工人口返乡,增强外来人口吸引力,实现城市人口(城镇化率由64.37%提高到68%左右,人口集聚度达到60%左右)形成规模有序增长的大格局。

坚持就业优先。构建党委和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

坚持创新思维。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持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改革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精准化、多元化大格局。

坚持统筹整合。加强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的统筹规划工作,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统筹人社、农业农村、民政、退役军人、商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预计至2027年,培训28000人,取得培训合格证书16800人;取得“新八级”等级证书11102人,形成全市大培训工作格局。



"));
网站地图